| | 添加收藏 / 设为首页
首页 法院概况 机构设置 新闻中心 诉讼指南 法院执行 预算公开 决算公开

 

几十载的红楼情结

  发布时间:2013-03-03 16:16:48


    最初对《红楼梦》的印象,是源于早期拍摄的电视连续剧《红楼梦》。虽已过去几十年,但剧中贾宝玉、林黛玉、王熙凤等人栩栩如生的形象,仍时常闪现在脑海中。至今,家中仍保存着贾宝玉、林黛玉的剧照。贾宝玉的甜美,林黛玉的忧郁,让人难以忘怀,却又满怀惆怅。

    虽然只是四大名著之一,但是它的历史地位却是其他三部名著无法比拟的,曾有“开谈不说《红楼梦》,读尽诗书是枉然”之说。毛泽东主席一生钟爱《红楼梦》,不知看过了多少个版本。他对《红楼梦》的评价,比任何一部小说都高。他说,《红楼梦》是一部好书,要精读,要当做历史来读,要读过三五遍才有发言权。他甚至与女儿李敏一起读,以此提高李敏的中文水平。他能全部背下林黛玉所写的诗,他能记住不起眼的丫鬟的名字,他能旁征博引大观园等故事,以古喻今,切中时弊。

    虽然只是一部古典小说,但其中蕴含的深刻思想内容对后世仍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。只可惜,现在读《红楼梦》的人是越来越少了。《红楼梦》是中国封建社会末世的形象历史,以贾府由盛到衰为缩影,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为主线,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。

    贾宝玉是一个十足的叛逆者,不愿走家里安排的仕途之路,不愿读四书五经,不认为男尊女卑,认为“女儿是水做的骨肉,男人是泥做的骨肉”。他从小与林黛玉一起长大,他喜欢她,为其“消得人憔悴”,谁曾想卿卿我我的点点滴滴,最终却化为“一个枉自嗟呀,一个空劳牵挂。一个是水中月,一个是镜中花”的悲惨结局。唉!谁为情种,都只为风月情浓。真个是悲金悼玉的《红楼梦》。

    林黛玉在贾府的寄人篱下,使其不得不“自矜自重,小心戒备”,渐成多愁善感之性格。她不向有权有势者献媚取宠,她不与世俗同流合污,她奋起反抗封建礼教,与贾宝玉真心相爱。一首《葬花吟》道出了她的心事,也预示了她最后的结局。“花谢花飞飞满天,红消香断有谁怜?未若锦囊收艳骨,一堆净土掩风流。质本洁来还洁去,强于污淖陷渠沟。侬今葬花人笑痴,他年葬侬知是谁 ? 试看春残花渐落,但是红颜老死时。一朝春尽红颜老,花落人亡两不知!”

    一部《红楼梦》,一百二十回。细细品味,自会悟出一些道理。正所谓“浮生着甚苦奔忙,盛席华筵终散场;悲喜千般同幻泡,古今一梦尽荒唐”。

 
 

 

关闭窗口